走进赵清士的家,四合小院绿树成荫,各种花卉品种繁多,生机盎然。这位七十岁的老人中等身材,皮肤黝黑,精气神十足。从一个普通农民,通过勤奋自学不懈努力,成长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。几十年来,赵清士在痴迷绘画的同时,还用无私的奉献传递着真情大爱。
赵清士在创作
痴迷画画,尤擅牡丹
赵清士1949年出生在邢台市柏乡县小南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。他自幼酷爱画画,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农民,第二年被派到根治海河工地上劳动。那时的生活很艰苦,劳动强度非常大,他在宝贵的休息时间还坚持写生。两个多月的工地生活,他把火热的劳动场面集了厚厚一大本子写生素材,回家后就搞起了创作。他当时创作的画中有一幅《一丝不苟》的画作是他1972年发表在邢台地区美术期刊上的处女作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作品不断在省、市美术期刊上发表。后来赵清士先后在县文化馆、县刺绣厂从事人物创作和刺绣图案设计,走上了专业绘画之路。从上世纪80年代,他开始专攻工笔花鸟,尤擅牡丹。每逢牡丹花开季节,娇艳芬芳、姿态万千的牡丹花海使他心无旁骛、梦萦魂牵。从牡丹破蕾欲放到花落,他每天都迎着朝霞赶到牡丹园写生。向来宾展示牡丹画作
几十年来,赵清土笔耕不辍,寒暑更迭,鸡鸣则起,构思创作。为借正午最佳光线上色分染,40多年从未午休过,画到痴迷之时,常常彻夜不眠,其工笔牡丹日臻完美。今年相继在邢台、石家庄成功举办工笔牡丹画展。他笔下的牡丹以形传神,意境和情趣并存,简洁的构图,淡雅的色调,仿佛是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净土。他创作的《富贵高节》荣获全国新闻美展一等奖;作品《回归》荣获全国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中华书画作品大赛特等奖和中华爱国艺术家金质奖章。
赵清士指导残疾学生写生
多年免费教残疾人画画
“一花独放不算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。早在2001年,就不断有绘画爱好者登门求教,赵清士就在自己家里义务教画,常常是小院里坐满了人,有的还挤在门口听讲。直到2009年,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他创办了一所工笔画艺术学校。
赵清士对来校学习的残疾人一律免费。不仅免学费,还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,不收房租及水电费,甚至学习用的笔墨纸砚等材料也是他事先买好让学生们免费使用。对生活困难的学员或下岗职工想学个一技之长的,也给予减免照顾。他还时常资助特困学生,少则几百,多则上千,助人为乐的善举远近闻名。赵清士免费教的残疾学生除了本地和周边邻县的之外,还有天津、济南、广州来的。几年下来,免费教了上百名残疾青年学工笔画,不少残疾学生学成后找到了工作,多名学生还在全省和全国绘画大赛中荣获大奖。有一位广州慕名前来学习的残疾学生冯炳初,左右臂都有残疾,只有右手尚可以动,活动范围也就10厘米。作画时得先把右臂放到桌上,艰难地移动右手,或用口叼住笔绘画。为了帮助他学习,赵清士把他接到家里,和老伴一同照料他的生活起居。除正常上课外,还经常给他开"小灶",反复示范、耐心传授,使他绘画技艺长进很快。冯炳初学成回广州后,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,不仅自食其力,还担负起了孝养父母的责任。
举办助残画展
爱心悄然传递
临城县有一位重度肌无力的残疾青年宋彦鹏,在妈妈的陪护下前去跟赵清士学画。赵清士在自己家里专门腾出了一间房,安排母子俩免费住宿,还常送来一些生活用品,相处如一家人。
他们家在柏乡县午河南岸,沿河有条小路,要走3里才能到学校。有一年冬天,北岸建小区,挖出的地基土都运到南岸,掉到地上的土块合着雨水结成了一层冰。一次,宋彦鹏骑着电动三轮车去学校,路上连人带车滑进了路沟,虽无大碍,但也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。赵清士听说后十分心疼,二话不说,跑回家拿起一把铁锨,就埋头清理起这段路面。冻土经汽车辗压后十分坚硬,寒冬腊月,赵老师干得满头大汗,将近一个小时路面才被他清理干净。后来,每逢看到道路有沟坎,赵清士都铲土填平;遇见破碎玻璃,就在路边薅上一把野草扫净;遇有碎石砖瓦,也会停下来清除。后来,宋彦鹏以优异的成绩走出校园,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以赵老师为榜样,放弃更好的工作环境,受临城县特教学校邀请,当起了义工教师,教残疾孩子们学习工笔画。传承技艺的同时,赵清士的爱心就这样悄然传递。
获评“最美新乡贤”
经赵清士的不懈努力、精心传授,从他的工笔画院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工笔画的新生力量。他也成为了河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、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,还被评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。因为热心公益事业,多有爱心善举,赵清士还在2018年4月被评为“柏乡县十大新乡贤”,2019年3月被评为邢台市"最美新乡贤"等荣誉称号。
前一段时间,赵清士又和石家庄“多彩人生”工笔画团队的老师们一起,走进了临城县特教学校,热心辅导残疾孩子学习绘画,并和大家一起捐出自己的一部分退休金,为这些残疾孩子建立了学习基金会。“我多付出一点努力,就能让残疾孩子们学习一项技能,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,自食其力。我觉得这种付出非常有价值,今后也会继续做下去。”赵清士说。